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观点丨黄石松:辩证看待北京人口老龄化;赵忠:抓住窗口期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政策、服务和产业体系

观点丨黄石松:辩证看待北京人口老龄化;赵忠:抓住窗口期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政策、服务和产业体系

创建时间:2021-05-17 21:32

观点丨黄石松:辩证看待北京人口老龄化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刚刚发布的“七人普”数据显示:北京市总人口数达21893095人,占全国人口的1.5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63%。以此推断,截至到2020年11月1日,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到429.76万人,突破400万大关,这个数据的另一个标志性意义是:北京或于2021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作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四人普”的数据显示,1990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04%,标志着北京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假定2021年北京市总人口不变,按照占比20%倒推,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到437.86万人,北京市就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个数与“七人普”数据的差值是8.1万人,也就是说,只要2021年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净增长超过8.1万人,北京市就将跨入中度老龄化门槛。
根据2020年10月北京市老龄办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9》,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367.7万人;2015-2019年,户籍老年人口总量从313.3万人上升到367.7万人,增长54.4万人,年均增长10.88万人。可以预判,2021年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量达到8万人以上是基本肯定的,北京市于2021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是“板上钉钉”事情。
事实上,“七人普”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辽宁、上海等11个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另有河北(19.85%)、内蒙古(19.78%)、湖南(19.88%)、陕西(19.20%)等4个地区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北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居中”的位置,在全国排名第15位,排在第一位的是辽宁(25.72%)。在4个直辖市中,北京排在上海(23.38%)、天津(21.66%)、重庆(21.87%)后,居第4位。
但值得注意的,一是北京市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比预期的早,二是人口老龄化呈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六人普”和历年来的数据,此前有关部门的预测方案是北京市在2022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更为乐观的预计是在“十四五”末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但从“七人普”的数据看,这个进程比预期的加快了。2000年以来,在北京成功申办和筹备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进程中,北京市人口一直处于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进程,但也带来了“大城市病”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开启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随着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出生人口进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带来的人口总量的控制、外来就业年龄人口流入减缓等等几方面的因素叠加,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相对于“十三五”时期将显著加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龄人口被视作是社会的负担,大众和学界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认知是消极的,一些地方政府从招商的角度出发,会淡化对老龄化数据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口老龄化的态度逐步从消极向积极转变。“十四五”期间,北京要正确看待老龄化加速的趋势,增强紧迫感,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系统应对。要以积极老龄观为引领,构建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老龄政策体系。所谓积极的是指乐观的、不悲观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要在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人口总量“天花板”的前提下,实施更加安全韧性、开放包容的人口均衡策略,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努力挖掘人口红利和发展潜力,激发发展动力和内在活力。
(人大国发院.观点丨人口老龄化下 两大养老赛道前景广阔.2021-05-16)

观点丨赵忠:抓住窗口期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政策、服务和产业体系

赵忠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
我国离老龄社会仅一步之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总量从2010年至2020年增加了7206万人,但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3%,比2000年至201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0.04个百分点。从人口年龄结构看,15岁到64岁的人口占比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为68.55%,超过1982年的61.50%和1990年的66.74%;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都显著提升。以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标准,通常把老龄人口比例在7%到14%之间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14%至21%的为老龄社会,超过21%的为超老龄社会。2000年,该比例为6.96%,标志着我国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20年,该比例为13.5%,我国离老龄社会仅一步之遥。
生育政策难以逆转我国进入超老龄社会的步伐
从1953年到2010年的57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4.41%增加到8.87%,增加了4.46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到2020年的短短10年时间,该比例由8.87%增加到了13.5%,增加了4.63个百分点。而0-14岁的人口比例从1964年的40.69%逐渐滑落到2010年的16.60%。2020年与2010年相比,该比例虽有所上升,但仅增加1.35个百分比。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对生育率的提升有限。除2016年新生儿数量短暂回升外,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新生儿数量逐年下降。从其他国家和地区促进生育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看,也鲜有成功的案例。显然,生育政策难于逆转我国加入超老龄社会的步伐,按目前老龄人口比例增加的速度估算,到第八次人口普查时(2030年),我国极有可能进入超老龄社会,即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21%。
抓住窗口期建立健全适应老龄社会的政策、服务和产业体系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不会很快改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总量逐年下降,老龄人口数量和占比逐年增长,抚养不断上升的状况是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制定我国社会、经济政策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条件。
我们既要全面放开生育限制,通过建立健全生育、养育和教育的基本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力求提升生育率,延迟人口老化的进程,同时通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弥补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更要面对我国正逐步走向超老龄社会的客观现实,抓住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还比较高,人口红利尚未完全消失,经济还保持较高增长的窗口期,构建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政策、服务和产业体系。
长期照护保险、灵活退休制度、终身学习体系等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建立完善,建立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刻不容缓。
面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服务和产业结构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家庭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产品逐步让位给了工业品,对工业品的消费成了工业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品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主导地位也将让位给服务,而养老服务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势利导,瞄准老龄人口的服务和商品需求,发展银发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人大国发院.观点丨赵忠:抓住窗口期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政策、服务和产业体系.2021-05-15)

主办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

制作维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邮编:100088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京ICP备050685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