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兰:长寿时代的医养结合发展版图
伍小兰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身处长寿时代,谁来照顾高龄老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老年人群慢性病、常见病患病占比高,且存在多病共存、功能减退的特点,其复杂的健康与照护问题,并非单一性的服务可以满足,特别是对高龄群体来说,疾病诱发的医疗护理和身体衰老所需的身体护理可能会呈现出持续不断的交织状态,这一复杂状况带来的挑战就是如何实现医养资源整合,以持续保障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在此背景之下,我国通过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个系统间的联结合作,发展以健康为导向的整合型医养结合服务,优化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轨迹,让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地享有有质量的生活。这就要求以医养结合作为资源整合的关键突破口,一方面以健康为中心,积极推动集预防、医疗、康复、照护于一体的整合型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推动资源下沉,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医养结合服务的普惠可及、就近就便。
探寻中国式医养结合模式
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为目标,各地持续加强制度创新,优化路径设计,多渠道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比如,推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发展。开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平台功能,加大居家医疗服务供给,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又比如,加大建设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支持大中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目前,全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达7 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同时,注重统筹规划,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深化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机制。到目前为止,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对数达到了8.7万对。此外,持续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自2016年开始,全国分两批共确定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22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引领,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模式。
各地医养结合工作随之不断深入。山东省优先发展养老护理型床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70%,专业照护供给大幅提升。同时,山东省率先启用了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实现了一键导航,方便群众了解医养结合机构的情况。北京市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推进老年护理中心建设,着力补齐设施短板。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大力推动医养服务下沉,在村养老照料中心等老年人集聚场所设立了巡回医疗点,医护人员每周至少到巡回医疗点服务1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诊疗、配药等服务;逐步推进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两床融合”,由家庭医生和养老护理员上门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叠加服务。
走在从少到多、从有到优的路上
老年健康和照护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医养结合供给侧改革,政策创制力度明显加快,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但在老龄化加速发展的严峻形势下,相对于老年人日益提高的医养整合服务需求,我国医养结合在实现从少到多、从有到优的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医养整合服务发展机制和环境也有待完善。
目前,居家医疗服务发展明显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虽已划入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管理服务,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未明确项目标准、服务收费标准和经费来源,加上基层人力紧张,导致开展此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覆盖面有限。同时,由于缺乏上门医疗服务项目的清单和标准规范,以及针对服务项目的明确收费机制和激励机制,加上产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大,直接影响上门服务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健康养老资源分布也存在结构性失衡。从医疗资源分布上看,老年、康复、长期护理等学科发展和资源配置存在短板。相对急性期治疗床位,恢复期病床和慢性期护理病床资源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术后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需求。从养老资源分布上看,不少养老机构“养”的专业性不足,缺少养老护理资源和能力。医、养两方面的欠缺必然影响医养结合的实际效果。
此外,医养结合还存在落地难、统筹难等问题。医养结合涉及卫健、民政、医保、人社等多部门,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医养签约”中重形式、轻服务等问题,也难以为养老机构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老年综合评估、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价格和支付体系依然不健全,一些医养结合性质的服务项目没有医保政策支持,也缺乏法定或明确的收费依据,影响了医养结合的深入发展。
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医养结合整合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面对这些矛盾,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发展环境,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首先,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提质扩容。以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为导向,增强社区医养功能,强化社区医疗、家庭医生对居家养老的支持。一方面,不断夯实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护理床位或护理单元,同时将机构资源尽可能地辐射社区和居家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医养签约以及以养办医的支持力度,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常态化“握手机制”,切实增加医养结合服务频次,扩大服务项目覆盖面。
其次,优化医养结合政策发展环境。一方面激活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公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以及医养结合机构等,满足老年人延续性医疗和医养结合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推进公共卫生、医保、长护险、养老服务的政策协同,建立有利于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支付和价格管理配套政策,加大医养结合政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推动评价创新,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在社区医务人员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加入医养结合服务、为养老机构服务等要求,加大绩效激励作用。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指标里增加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要求,有效加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
再者,提高医养结合统筹治理能力。街乡社区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居家医养结合能力的提升是难点,也是关键。应着力整合辖区内各类健康养老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和基层治理结合,实现人员整合、事项统合和阵地融合,减少资源碎片化、服务碎片化和信息碎片化,推进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落地。在机制建设上,推广建立基层医养结合共建机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中心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居委会之间建立两级联席会议机制,连接起社区医疗、社区养老、街道行政、社区百姓等多方资源。在设施整合上,推动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和综合利用。在政策整合上,统筹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家医签约服务、巡视探访等政策,打通民政养老服务网络与卫健分级诊疗网络,就近提供整合式长期照护服务。在信息共享上,加强基于街乡社区的老年人基础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打通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养老服务圈和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圈。
最后,创新连续性服务模式。着力发展一体化、连续性的整合服务,组建包括医师、护士、护工、社工等多专业背景的医养服务团队,探索建立一套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共管模式,完善急性医疗和延续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衔接机制。鼓励医院为老年患者制订出院准备计划,畅通老年患者向下转介渠道,保障老年人平稳回归养老机构或社区生活。全面推进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的远程健康服务,拓展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空间和内容。
(转自《中国社会保障》2024年8月刊-第3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