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老龄新闻 > 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

创建时间:2023-08-11 21:12

近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老龄科学研究》创刊十周年之际召开专家座谈会,主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席会议的专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和中国老龄协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研究员出席会议,会议由《老龄科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魏彦彦主持。

《老龄科学研究》创刊于2013年6月,是我国目前老龄科学研究领域唯一一家融学术性、政策性、应用性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管。十年来,《老龄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广大从事老龄科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老龄工作实践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研讨的学术互动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老龄科学研究学术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做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肯定,并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题发表意见建议。

全国老龄办原政策研究部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事业部主任李志宏指出,西方传统现代化道路难以走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悖论”,必须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意义重大:一是中国是在人口老龄化总体超越现代化进程的情况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协调的问题,有利于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二是中国在未富先老、未富先“负”(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要有效破解“先老难富” 的世界性难题,走向“边富边老”,可以为世界上那些正在迈入人口老龄化又希望加快富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为人类解决老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和人口负增长叠加且不断加速的条件下,通过积极作为,有利于确保全体老年人的美好晚年生活、确保全体中青年人拥有可期的幸福未来,建成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共融、富有活力的长寿社会。

南开大学老龄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是人口老龄化,必须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总体上要在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塑造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新格局。原新指出,要分清楚人口老龄化现象和老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现象。长期少子化和长寿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二者交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这是人口现象而非问题。促进生育率达到适度水平是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核心目标,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推升生育率是一个慢变量,要有足够的信心、恒心、耐心和决心。原新指出,老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不相匹配而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继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解决全民全生命的健康问题等重大问题。

清华大学金融学院朱俊生研究员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是要发展个人养老金,拓宽参加范围,通过领取时对投资收益部分做免税扣除、适时提高享受税惠的缴费额、拓展税收优惠方式调整财税政策,建立起二、三支柱对接机制,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二是降低商保个人自付比例,完善商保与基本医保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厘清商保与基本医保边界,完善社商融合的制度设计,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三是 “用虚拟的社保支付与实体的医养服务结合满足人民获取优质康养服务资源的诉求,让筹资+服务”重新定义养老生活。

中国社科院李军研究员指出,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在于把握好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是基本国情。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表明,21世纪的中国经济是新的老龄经济,要充分认识现代经济增长特征与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影响。李军指出,目前我国养老金来源机制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即以劳动要素报酬为基础。但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是资本和技术要素不断替代劳动要素,即“机器替代人工”,其结果是企业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员工时,工资总额便很少甚至为零。这意味着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养老金来源制度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为此,需要考虑重构基于全要素贡献的养老金来源机制。李军认为,保持我国经济的生产性和可投资性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的基础是提高收入,而收入根源于生产成果。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在于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适时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结构及其技术水平与老龄经济相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孙鹃娟教授指出,要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互关系。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居世界首位且仍在迅速扩大,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的背景和条件。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本质要求中蕴含了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时需要深入研究、系统谋划、重点推进的核心问题,例如,如何统筹兼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在老龄领域凝炼中国经验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问题。孙鹃娟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既要充分吸取各国在推动现代化进程、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和策略的经验教训,更要基于我国的国情特点、人口老龄化特点、老年人群特点来构建本土化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实践体系。

北京大学鄢盛明副教授指出,总结提炼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经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养老领域存在的挑战,政府应创造条件让各主体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合力。要充分认识老龄社会带来的重大机遇,科学识别老龄问题的严峻性,减少老龄问题不当宣传带来的不良影响。要高度重视代际融合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代际相互合作的强大作用,来分散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和压力。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晶研究员指出,中国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独步天下,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李晶指出,中国家庭不仅是一个功能组织,还是一个文化系统,需要树立家庭发展视角,吸取西方传统现代化解构家庭的深刻经验教训,着力以巩固和强化家庭能力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家庭打造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性主体。

党俊武最后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坐标中,人口老龄化既是背景,更是重要主题。人口老龄化是传统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但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走传统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这就需要老龄科学研究转变观念、实现理论升维,从人类化即实现人人全面自由由发展目标的框架下,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老龄社会之间的诸多关系进行原理性探究,建立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真正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揽子战略和政策选择,为党和政府应对老龄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为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创造人类新文明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主办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

制作维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邮编:100088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京ICP备05068521号